当下什么最火?机器人赛道
DeepSeek仅用7天即突破1亿用户,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跳出优美的秧歌舞步,摩根士丹利2月发布了《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全球热捧机器人赛道的背后是AI和机器人产业结合的辽阔市场空间,让投资人看到无限可能性,“机器人+”正以技术突破为矛(大模型、电驱方案等先进技术)、政策与资本为盾(百亿基金、高估值溢价),推动“机器人+”向千行百业渗透。
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2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商共获得近20亿元的新资金,由于杭州“六小龙”的带动效应,其中的部分明星企业更是出现上百家机构疯抢融资额度的现象。
这股投资热潮不仅在一级市场蔓延,也在二级市场点燃了激情。
据了解,在A股的上市企业群体中,最近有一家智能硬件IDM平台型企业正在向机器人赛道进军,这家企业是沪市主板的上市公司松霖科技(603992.SH)。
公司做了2件事,引起市场关注。第一件事是2月松霖科技成立全资子公司松霖机器人,注册资本1亿,专攻机器人赛道,3月初松霖机器人与就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达闼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洗护康养人形机器人”,重点开发配置“灵巧手”的功能型机器人,探索家居、健康等垂直场景应用。
第二件事,从企查查APP获悉,厦门威迪思智能运动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威迪思)被松霖机器人100%股权收购,目前已完成了工商变更。威迪思是位于厦门的一家移动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公司,研发工程化能力颇为不俗,也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厦门专精特新小微企业。
A股类似松霖科技进军深耕机器人赛道的公司不在少数,如双林股份与明志科技,前者从汽车零部件转向智能控制领域,六轴协作机器人已批量用于汽车焊装线;后者与优必选合作开发仿生手掌构件。
不少机构预测,2025年是A股机器人赛道的爆发之年。
要增量要突破 松霖科技逐渐加码机器人赛道
机器人是当下传统制造业的唯一确定性增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机器人产业的未来确定性最强,首先全球老龄化加速(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3亿)催生康养机器人需求,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8%-10%,工业机器人密度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40%-50%的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重叠(如电机、传感器),传统企业通过技术复用快速切入。
随着技术可行性(AI+硬件突破)、政策确定性(中美等大国纷纷政策加码机器人)的持续迭代突破,尽管存在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挑战,但产业链协同效应、资本密集加码及头部企业量产计划(如特斯拉Optimus、华为极目机器人)已为爆发奠定基础。
因此,为了追求新增量市场,近年来,不少企业在传统主业的基础上,积极横向开拓业务,纷纷布局机器人与算力领域,松霖科技亦是如此。
作为一家“厨卫+美容健康”双轮驱动的老牌企业,松霖科技近年来通过“智能硬件IDM共享平台”战略,一直试图让技术驱动创新。从业绩看,松霖科技的业务盘子其实很稳,最新披露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15亿元,同比增长1.06%,扣非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15.59%,扣非净利表现亮眼,且以厨卫健康产品为核心的业务在海外高端市场一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属于旱涝保收的一类企业。当然,传统业务营收盘子增长趋缓的问题也迫在眉睫,从1%的营收增幅能够看出,公司传统产品的业务增量市场空间有限,正需通过多元化布局突破增长瓶颈。
“IDM平台型企业”松霖科技(603992.SH)选择了机器人赛道作为其品类扩张的新路径。从近期举措看,2月,松霖科技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机器人全资子公司,3月初与行业独角兽达闼机器人签署合作协议,研发“洗护康养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研发层面完善机器人业务版图,3月底又收购了威迪思,强化服务机器人赛道技术壁垒,夯实技术底蕴。
公司一系列的扩张举措让市场上不少投资人刮目相看。当下看,公司转型逻辑与具体实践路径较为清晰,正通过内部研发+外延收购的方式,温和向新赛道试水前行。
收购威迪思补足机器人赛道核心技术短板
从战略意义看,松霖机器人收购威迪思的重要性,远超与达闼机器人合作,这是从根本上补足自身先天技术短板,通过整合行业佼佼者的能力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一场经典的“场景驱动+技术互补”的转型逻辑,更是一次产业链协同的重构。威迪思拥有十余年开发车规级应用的经验,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车规级技术迁移能力(高可靠性、复杂环境适应性)和垂直场景深度适配(模块化设计+算法闭环),可以针对多元的具体场景,低成本、快速地开发出垂直场景的应用机器人。目前产品应用场景主要聚焦工业与特种机器人,覆盖消防、物流、农业运输、清洁设备等领域,以智能底盘技术为核心,为下游企业提供模块化移动平台支持。公司虽未直接涉足人形机器人整机,但通过电机控制、传动技术、运动控制、传感器集成等底层技术积累,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关键零部件支持(如执行机构、转向模块),同时也可将智能移动底盘开发能力(车规级控制、多源感知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底盘设计。
而松霖科技的核心优势是IDM全产业链支持(研发-制造-销售)、1337项专利(覆盖材料、结构、工艺),尤其在精密制造(高精度模具开发)、流体控制(液冷散热系统)、AI算法(如人体姿态捕捉,多模态运动分析)经验复用至机器人关节、交互决策等场景。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收购,松霖科技将逐步实现技术闭环,威迪思的工程化能力(底盘、控制)与松霖的健康算法、精密制造形成互补,加速机器人产品落地。
同时不仅商业化提速且生产成本降低,松霖的IDM模式与供应链资源可支持机器人快速量产,威迪思的工业场景经验降低市场验证风险,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有望突破行业成本瓶颈,推动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消费级市场。
未来,随着松霖科技在“服务机器人”细分赛道建立差异化产品壁垒、技术护城河,机器人业务有望成为继厨卫、美容健康业务后的第三增长极。
从更大的视角看,上市公司深度参与到机器人浪潮中,本质是自我迭代紧跟时代脉搏,机器人是传统制造业的“唯一确定性增量”,已是全社会共识,未来社会商界竞争的胜负手在于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与垂直场景渗透深度,而非“是否采用机器人”的二元选择。